机翼吊装涡扇发动机飞机的发动机挂架

标题:机翼吊装涡扇发动机飞机的发动机挂架

摘要:本发明属于本发明属于飞机设计领域,涉及对机翼吊装涡扇发动机飞机的发动机挂架的改进。其特征在于:在发动机挂架(3)上有一个缝翼让位缺口,缝翼让位缺口的位置是:当缝翼(2)处于放下位置时与发动机挂架(3)干涉的区域;在缝翼让位缺口内有一个保形气囊(1)。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不影响飞机的气动力、结构简单、成本低的机翼吊装涡扇发动机飞机的发动机挂架。与波音-777和安-124采用的方案相比,本发明不影响飞机的气动力;与伊尔-76采用的方案相比,本发明的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

申请号:CN201310563595.7

申请日:2013/11/13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机翼吊装涡扇发动机飞机的发动机挂架,通过发动机挂架(3)将涡扇发动机吊装在机翼下方,其特征在于:在发动机挂架(3)上有一个缝翼让位缺口,缝翼让位缺口的侧面形状为四边形,缝翼让位缺口的开口位于发动机挂架(3)的前缘,缝翼让位缺口的上表面(4)、缝翼让位缺口的内表面(5)和缝翼让位缺口的下表面(6)均为平面,缝翼让位缺口的位置是:当缝翼(2)处于放下位置时与发动机挂架(3)干涉的区域;在缝翼让位缺口内有一个保形气囊(1),当保形气囊(1)充满气时,它由气囊上表面、气囊内表面、气囊下表面和气囊型面所围成,气囊上表面是与缝翼让位缺口上表面(4)的尺寸相同的平面,气囊内表面是与缝翼让位缺口内表面(5)的尺寸相同的平面,气囊下表面是与缝翼让位缺口下表面(6)的尺寸相同的平面,保形气囊(1)位于缝翼让位缺口内,气囊内表面和缝翼让位缺口内表面(5)通过粘接连接为整体,气囊下表面和缝翼让位缺口下表面(6)通过粘接连接为整体,气囊型面和发动机挂架(3)的型面一致;在保形气囊(1)的内表面上安装有一个进气电磁阀(9)、一个排气电磁阀(10)和一个压力传感器,在发动机挂架(3)内部安装有一个气泵(7),气泵(7)的出气口通过管路(8)与进气电磁阀(9)连通,气泵(7)的控制端、进气电磁阀(9)和排气电磁阀(1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缝翼控制机构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缝翼控制机构的气囊压力信号输入端连接;当缝翼(2)从收起状态转为放下状态时,缝翼控制机构控制进气电磁阀(9)关闭,气泵(7)断电,排气电磁阀(10)打开;当缝翼(2)从放下状态转为收起状态时,缝翼控制机构控制进气电磁阀(9)打开,排气电磁阀(10)关闭,气泵(7)通电,当气囊内压力达到设定值时,进气电磁阀(9)关闭,气泵(7)断电,排气电磁阀(10)仍然保持关闭。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航弹电磁挂载装置

标题:一种航弹电磁挂载装置

摘要:一种航弹电磁挂载装置。本发明属于航弹挂载技术,涉及对飞机航弹挂载结构的改进。其特征在于:在航弹(3)上有两组内嵌式航弹电磁铁,每组航弹电磁铁由第一航弹电磁铁(7)、第二航弹电磁铁(8)和第三航弹电磁铁(9)组成,在半内埋式挂弹舱的内表面上有两组挂弹电磁铁,第一组挂弹电磁铁的轴向位置与第一组航弹电磁铁对应,第二组挂弹电磁铁的轴向位置与第二组航弹电磁铁对应。本发明增加了挂载受力点,简化了挂载和投放结构,减轻了挂载结构的重量,降低了对挂载结构材料的要求,减小了所占用的机内空间,降低了对飞机的气动和操稳性能的影响,减少了雷达反射截面积。

申请号:CN201310568200.2

申请日:2013/11/13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航弹电磁挂载装置,包括载机的机翼(1)和被挂载的航弹(3), 在机翼(1)的下表面上有半内埋式挂弹舱,航弹(3)通过挂载装置挂载在半内埋式挂弹舱内;其特征在于:在航弹(3)上有两组内嵌式航弹电磁铁,每组航弹电磁铁由第一航弹电磁铁(7)、第二航弹电磁铁(8)和第三航弹电磁铁(9)组成,两组航弹电磁铁沿航弹(3)的轴线前后布置,第一航弹电磁铁(7)至第三航弹电磁铁(9)沿航弹(3)的半圆周均布;在半内埋式挂弹舱的内表面上有两组挂弹电磁铁,第一组挂弹电磁铁的轴向位置与第一组航弹电磁铁对应,第二组挂弹电磁铁的轴向位置与第二组航弹电磁铁对应;每组挂弹电磁铁由第一挂弹电磁铁(4)、第二挂弹电磁铁(5)和第三挂弹电磁铁(6)组成,第一挂弹电磁铁(4)至第三挂弹电磁铁(6)的位置分别与第一航弹电磁铁(7)至第三航弹电磁铁(9)的位置对应;当航弹(3)处于挂载状态时,第一挂弹电磁铁(4)至第三挂弹电磁铁(6)和第一航弹电磁铁(7)至第三航弹电磁铁(9)全部通电,航弹电磁铁与挂弹电磁铁的磁性相吸;当航弹(3)处于投放状态时,第二挂弹电磁铁(5)和第二航弹电磁铁(8)通电并且磁性相斥,其他的挂弹电磁铁和航弹电磁铁均断电。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飞机座舱风挡防雾玻璃

标题:一种飞机座舱风挡防雾玻璃

摘要:一种飞机座舱风挡防雾玻璃。本发明属于飞机风挡防雾技术,涉及对飞机座舱风挡玻璃的改进。其特征在于:它由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第二飞机座舱复合玻璃(3)和封边条(4)组成;在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和第二飞机座舱复合玻璃(3)之间有真空腔(2),在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和第二飞机座舱复合玻璃(3)之间有封边条(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飞机座舱风挡防雾玻璃,避免了消耗发动机引气和电能,省略了座舱风挡玻璃的监控设备,减轻了设备重量,降低了成本。

申请号:CN201310568216.3

申请日:2013/11/13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飞机座舱风挡防雾玻璃,其特征在于:它由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第二飞机座舱复合玻璃(3)和封边条(4)组成;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的厚度a=15mm~30mm,第二飞机座舱复合玻璃(3)的厚度f=5mm~12mm,在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和第二飞机座舱复合玻璃(3)之间有真空腔(2),真空腔(2)的高度b=0.1mm~0.2mm,在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和第二飞机座舱复合玻璃(3)之间有封边条(4),封边条(4)围绕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的周边,使真空腔(2)形成封闭腔体,封边条(4)的宽度e=5mm~8mm,封边条(4)与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和第二飞机座舱复合玻璃(3)贴合的部分有透明密封剂,使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封边条(4)和第二飞机座舱复合玻璃(3)粘接为整体;真空腔(2)内的气压不大于20Pa;封边条(4)使用与第一飞机座舱复合玻璃(1)相同的材料制造。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舰载运输类飞机的垂尾结构

标题:一种舰载运输类飞机的垂尾结构

摘要:本发明属于飞机设计技术,涉及对舰载运输类飞机的垂尾结构的改进。有一个通过垂尾前舵面转轴(16)安装在垂尾翼盒(1)前端的垂尾前舵面(15);在垂尾翼盒(1)内部有一个由垂尾后舵面第一铰链(4)、垂尾后舵面第二铰链(5)、垂尾后舵面第一拉杆(6)、垂尾后舵面第二拉杆(7)、垂尾前舵面第一拉杆(8)、垂尾前舵面第二拉杆(9)、十字摇臂(10)、十字摇臂轴(11)、作动器单元(12)、垂尾前舵面第一铰链(13)和垂尾前舵面第二铰链(14)组成的垂尾后舵面和垂尾前舵面操纵杆系。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操纵效率高、具有双操纵余度的舰载运输类飞机的垂尾结构,提高了舰载运输类飞机的航向操纵效率和余度。

申请号:CN201310566577.4

申请日:2013/11/13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舰载运输类飞机的垂尾结构,包括垂尾翼盒(1)、垂尾后舵面(2)和垂尾后舵面转轴(3),垂尾后舵面(2)通过垂尾后舵面转轴(3)安装在垂尾翼盒(1)的后端;其特征在于:(1)有一个垂尾前舵面(15),它通过垂尾前舵面转轴(16)安装在垂尾翼盒(1)的前端;(2)在垂尾翼盒(1)内部有一个垂尾后舵面和垂尾前舵面操纵杆系,垂尾后舵面和垂尾前舵面操纵杆系由垂尾后舵面第一铰链(4)、垂尾后舵面第二铰链(5)、垂尾后舵面第一拉杆(6)、垂尾后舵面第二拉杆(7)、垂尾前舵面第一拉杆(8)、垂尾前舵面第二拉杆(9)、十字摇臂(10)、十字摇臂轴(11)、作动器单元(12)、垂尾前舵面第一铰链(13)和垂尾前舵面第二铰链(14)组成;垂尾后舵面第一拉杆(6)的左端通过垂尾后舵面第一铰链(4)与垂尾后舵面(2)前端的上部连接,垂尾后舵面第二拉杆(7)的左端通过垂尾后舵面第二铰链(5)与垂尾后舵面(2)前端的下部连接;十字摇臂(10)上有沿圆周均布的4个铰链,分别是十字摇臂第一铰链(10a)、十字摇臂第二铰链(10b)、十字摇臂第三铰链(10c)和十字摇臂第四铰链(10d),十字摇臂第一铰链(10a)和十字摇臂第四铰链(10d)朝下,十字摇臂第二铰链(10b)和十字摇臂第三铰链(10c)朝上,在十字摇臂第一铰链(10a)和十字摇臂第四铰链(10d)的中间有操纵臂,在操纵臂的端头有操纵铰链(10e),在十字摇臂(10)的中心有十字摇臂轴(11),十字摇臂轴(11)的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垂尾翼盒(1)的承力构件上,垂尾后舵面第一拉杆(6)的右端与十字摇臂第四铰链(10d)连接,垂尾后舵面第二拉杆(7)的右端与十字摇臂第三铰链(10c)连接,垂尾后舵面第一拉杆(6)和垂尾后舵面第二拉杆(7)不接触;作动器单元(12)的活塞杆端与十字摇臂(10)的操纵铰链(10e)连接,作动器单元(12)的固定端与垂尾翼盒(1)的承力构件连接,作动器单元(12)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导线与飞控计算机的垂尾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垂尾前舵面第一拉杆(8)的左端与十字摇臂(10)的十字摇臂第二铰链(10b)连接,垂尾前舵面第一拉杆(8)的右端通过垂尾前舵面第一铰链(13)与垂尾前舵面(15)后端的上部连接,垂尾前舵面第二拉杆(9)的左端与十字摇臂(10)的十字摇臂第一铰链(10a)连接,垂尾前舵面第二拉杆(9)的右端通过垂尾前舵面第二铰链(14)与垂尾前舵面(15)后端的下部连接;当作动器单元(12)的活塞杆伸出量为最大伸出量的50%时,垂尾前舵面(15) 和垂尾后舵面(2)均处于中立位置;当作动器单元(12)的活塞杆伸出量为最大伸出量时,垂尾前舵面(15)和垂尾后舵面(2)均处于向下偏转的最大位置;当作动器单元(12)的活塞杆伸出量为最小伸出量时,垂尾前舵面(15)和垂尾后舵面(2)均处于向上偏转的最大位置。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双向棘轮机构

标题:一种双向棘轮机构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棘轮机构。双向棘轮机构主要由棘轮、底板、外圈、基座、棘爪、圆柱短轴、压缩弹簧、堵头、棘爪手柄、紧定螺钉、扳手组成。外圈装在底板上,基座、扳手装在外圈上,棘爪、压缩弹簧、堵头装在基座上,圆柱短轴、棘爪手柄装在棘爪上。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有效解决了垂直空间狭小时棘爪的换向问题。

申请号:CN201320060476.5

申请日:2013/2/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双向棘轮机构,其特征是,双向棘轮机构主要由棘轮(1)、底板(2)、外圈(3)、基座(4)、棘爪(5)、圆柱短轴(6)、压缩弹簧(7)、堵头(8)、棘爪手柄(9)、紧定螺钉(10)、扳手(11)组成;外圈(3)装在底板(2)上,基座(4)、扳手(11)装在外圈(3)上,棘爪(5)、压缩弹簧(7)、堵头(8)装在基座(4)上,圆柱短轴(6)、棘爪手柄(9)装在棘爪(5)上。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可受拉的自锁快卸止动销

标题:可受拉的自锁快卸止动销

摘要:一种可受拉的自锁快卸止动销包括销头、销体、挡轴、环圈、弹簧、顶杆、钢铆钉、轴套。其中,所述销体中心开有通孔,通孔上部为台阶孔,用于安装弹簧和销头;通孔下部为台阶孔,两侧开有弧形通槽;销体上部为台阶轴,台阶轴上加工螺纹。顶杆为台阶轴,下部两侧有对称的两个单耳。台阶轴端面顶在销体下部台阶孔端面,上部与销头固联。一对挡轴端部为双耳结构,通过钢铆钉分别与顶杆的两个单耳连接。轴套与销体通过上部螺纹联接,中部为凹槽结构,下部与销体为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能快速实现零件间的连接和拆卸,能够承受一定的轴向载荷,具有自锁功能,使用方便、高效、安全、可靠;可在销体一端完成连接和拆卸的操作,特别适用与盲孔的连接。

申请号:CN201320060378.1

申请日:2013/2/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可受拉的自锁快卸止动销包括销头(1)、销体(2)、挡轴(3)、环圈(4)、弹簧(5)、顶杆(6)、钢铆钉(7)、轴套(8);其中,所述销体(2)中心开有通孔,通孔上部为台阶孔,用于安装弹簧(5)和销头(1);通孔下部为台阶孔;销体(2)上部为台阶轴,台阶轴上加工螺纹;顶杆(6)为台阶轴,下部两侧有对称的两个单耳;台阶轴端面顶在销体(2)下部台阶孔端面,上部与销头(1)固联;一对挡轴(3)端部为双耳结构,通过钢铆钉(7)分别与顶杆(6)的两个单耳连接;轴套(8)与销体(2)通过上部螺纹联接,中部为凹槽结构,下部与销体(2)为间隙配合。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一种APU安装拉杆组件

标题:一种APU安装拉杆组件

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飞行器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APU安装拉杆组件,包括空心收口拉杆1、左旋螺纹接头2及右旋螺纹接头3,所述左旋螺纹接头2及右旋螺纹接头3均通过锁片4和六角头螺栓5锁紧于空心收口拉杆1的两端。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空心收口拉杆和接头的无极调节方式,并巧妙地实现了拉杆接头的锁紧及拉杆组件的电搭接,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重量轻、可靠性好。在某飞机APU安装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申请号:CN201320287328.7

申请日:2013/5/23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APU安装拉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心收口拉杆[1]、左旋螺纹接头[2]及右旋螺纹接头[3],所述左旋螺纹接头[2]及右旋螺纹接头[3]均通过锁片[4]和六角头螺栓[5]锁紧于空心收口拉杆[1]的两端。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一种保证发动机供油可靠的飞机热管理系统

标题:一种保证发动机供油可靠的飞机热管理系统

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保证发动机供油可靠的飞机热管理系统,所述采用位于油箱中的两个互为备份的供油泵的出口与发动机供油管路连通之后分为两路:散热路和直接供油路。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散热路和直接供油路,避免了串联多个散热器后的燃油压力损失;同时避免了导致发动机供油管路堵塞,引起发动机供油功能失效;并联了吸力供油路,在满足多系统散热的前提下保证了发动机供油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传统飞机冲压引气散热对飞机外表面的破坏,简化了结构设计,避免了冲压引气散热方式对飞机发动机有效功率的浪费,提升了飞机效率。

申请号:CN201320284927.3

申请日:2013/5/23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保证发动机供油可靠的飞机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油箱[17]中的两个互为备份的供油泵[1]的出口与发动机供油管路连通之后分为两路:散热路[4]和直接供油路[2],所述散热路[4]设置第一切断阀[5],然后连接环控散热器[6]、液压散热器[7]及惰化散热器[8]之后,再连接第一单向活门[9]之后,与直接供油路[2]汇合,汇合后的管路[11]上安装有第二单向活门[12],发动机[14]入口前安装有防火切断阀[13],从油箱[17]的低点接出一条吸力供油路[15],吸力供油路[15]一端设置有单向阀[16],另一端连接到管路[11]上的第二单向活门[12]和防火切断阀[13]之间,所述直接供油路[2]上设置有第二切断阀[3]。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一种提高散热性能的飞机热管理系统

标题:一种提高散热性能的飞机热管理系统

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燃油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提高散热性能的飞机热管理系统。位于油箱中的两个互为备份的供油泵的出口与供油管路连通,并且油箱回油管路上设置有油箱回油切断阀和回油限流装置。本实用新型避免了飞机冲压引气散热对飞机外表面的破坏,简化了结构设计,满足了特殊的要求;避免了冲压引气散热方式对飞机发动机有效功率的浪费,提升了飞机效率。在供油管路上串联散热器后,提高了进入发动机入口的燃油温度,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燃油热沉。特别对于高空长航时飞机,避免了燃油温度过低引发的燃油结冰风险。本实用新型热管理集成了多个分系统的散热器,在进行能量集成设计的过程中,推进了机电系统的物理集成。

申请号:CN201320285400.2

申请日:2013/5/23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提高散热性能的飞机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油箱[14]中的两个互为备份的供油泵[1]的出口与供油管路[8]连通,供油管路[8]上顺次连接有供油切断阀[2]、温度传感器[6]和单向活门[7],在供油切断阀[2]和温度传感器[6]之间还设置有环控散热器[3]、液压散热器[4]及惰化散热器[5],在单向活门[7]后引出一条通向油箱[14]的油箱回油管路[13],所述油箱回油管路[13]上设置有油箱回油切断阀[9]和回油限流装置[10]。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飞机液冷系统活塞式增压膨胀装置

标题:飞机液冷系统活塞式增压膨胀装置

摘要:本发明属于机载电子设备液体冷却技术,涉及对飞机液冷系统增压膨胀装置的改进。其特征在于:有一个由增压膨胀箱、单向活门(8)、压力调节器(6)和安全活门(7)组成的增压膨胀机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飞机液冷系统活塞式增压膨胀装置,可利用自身系统自动增压,无需安装于液冷系统最高点,大大减小了安装空间的高度差,满足了在没有足够安装高度差飞机上的使用需要。

申请号:CN201310566504.5

申请日:2013/11/13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飞机液冷系统活塞式增压膨胀装置,包括稳压箱(1)和液冷泵(2),稳压箱(1)的进液口(1a)通过管路与散热器的出液口连通,稳压箱(1)的出液口(1c)通过管路与液冷泵(2)进液口连通,液冷泵(2)的出液口通过管路与安装在电子设备上冷板的进液口连通,稳压箱(1)上带有膨胀液出口(1b);其特征在于:有一个由增压膨胀箱、单向活门(8)、压力调节器(6)和安全活门(7)组成的增压膨胀机构;增压膨胀箱由增压膨胀箱壳体(4)和安装在增压膨胀箱壳体(4)内腔中的组合式活塞(5)组成;增压膨胀箱壳体(4)由上壳体(4a)、筒体(4b)、下壳体(4c)、上密封垫(4g)和下密封垫(4h)组成;上壳体(4a)是一个下端敞开上端封闭的圆筒,在上壳体(4a)的下端口有上壳体法兰(4a1),在上壳体(4a)的上端面上有增压接口(4d),在上壳体(4a)的外圆柱面上有安全活门接口(4e);筒体(4b)是一个圆筒,筒体(4b)的内外径与上壳体(4a)的内外径相同,在筒体(4b)的上端口有筒体上法兰(4b1),在筒体(4b)的下端口有筒体下法兰(4b2),通过螺栓将上壳体法兰(4a1)和筒体上法兰(4b1)连接为整体,上密封垫(4g)位于上壳体法兰(4a1)的下端面和筒体上法兰(4b1)的上端面之间;下壳体(4c)是一个上端敞开下端封闭的圆筒,在下壳体(4c)的上端口有下壳体法兰(4c1),在下壳体(4c)的下端面上有下壳体膨胀液进口(4f);通过螺栓将下壳体法兰(4c1)和筒体下法兰(4b2)连接为整体,下密封垫(4h)位于下壳体法兰(4c1)的上端面和筒体下法兰(4b2)的下端面之间;组合式活塞(5)由上活塞(5a)、上活塞密封圈(5b)、弹簧(5c)、下活塞(5e)和下活塞密封圈(5f)组成;上活塞(5a)为一圆板,上活塞(5a)的外径与筒体(4b)的内径间隙配合,在上活塞(5a)的圆柱面上设有密封槽,上活塞密封圈(5b)安装在该密封槽内;下活塞(5e)的形状和尺寸与上活塞(5a)相同,在下活塞(5e)的圆柱面上设有密封槽,下活塞密封圈(5f)安装在该密封槽内;弹簧(5c)的上端顶住并连接在上活塞(5a)的下表面,弹簧(5c)的下端顶住并连接在下活塞(5e)的上表面;液冷泵(2)的出液口通过管路与压力调节器(6)的进液口连通,压力调节器(6)的出液口通过管路与单向活门(8)的进液口连通,单向活门(8)的出液口通过管路与增压膨胀箱壳体(4)的增压接口(4d)连通,增压膨胀箱壳体(4)的安全活门接口(4e)通过管路与安全活门(7)的进液口连通,安全活门(7)的出液口通过管路与稳压箱(1)的进液口(1a)连通,增压膨胀箱壳体(4)的下壳体膨胀液进口(4f)通过管路与稳压箱(1)的膨胀液出口(1b)连通。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