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0
0
admin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admin2019-11-27 03:17:582019-11-27 03:17:58一种基于配置驱动的多终端多分区显示交互界面控制方法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0
0
admin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admin2019-11-27 03:17:582019-11-27 03:17:58一种复合材料结构的当量冲击损伤引入方法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0
0
admin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admin2019-11-27 03:17:582019-11-27 03:17:58一种飞机高速颤振主梁模型空心梁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0
0
admin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admin2019-11-27 03:17:582019-11-27 03:17:58一种飞机高速颤振模型工字形空心梁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0
0
admin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admin2019-11-27 03:17:582019-11-27 03:17:58一种复合材料湿装配连接处材料性能的处理方法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0
0
admin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admin2019-11-27 03:17:582019-11-27 03:17:58基于五个控制剖面的缝翼展向控制曲线的设计方法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0
0
admin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admin2019-11-27 03:17:552019-11-27 03:17:55一种飞机低速颤振主梁模型矩形梁截面尺寸确定方法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0
0
admin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admin2019-11-27 03:17:552019-11-27 03:17:55一种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测试方法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0
0
admin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admin2019-11-27 03:17:552019-11-27 03:17:55一种飞机翼吊发动机结构强度试验加载装置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0
0
admin
http://www.hangxincc.com/wp-content/uploads/2019/11/logo2.png
admin2019-11-27 03:17:552019-11-27 03:17:55一种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方法
返回顶部
一种基于配置驱动的多终端多分区显示交互界面控制方法
标题:一种基于配置驱动的多终端多分区显示交互界面控制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显示控制应用技术,涉及一种基于配置驱动的多终端多分区显示交互界面控制方法,由显示配置控制模块与显示处理模块构成基于配置驱动的显示控制构型,通过显示构型控制从显示过程控制中隔离,用以进行独立的显示配置管理,从而实现基于配置驱动的显示控制构型;通过建立该显示控制构型进行多终端或多分区的显示控制界面设计及开发,可以有效地适应显示界面设计过程中大量的显示配置需求变更,将这些变更运用统一的显示配置数据进行定义和维护,提高显示控制系统的应用扩展性及可维护性。
申请号:CN201210144669.9
申请日:2012/5/1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基于配置驱动的多终端多分区显示交互界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由显示配置控制模块[1]与显示处理模块[2]构成基于配置驱动的显示控制构型,其中显示配置控制模块[1]由显示配置服务模块[11]、第一接口处理模块[12]、显示配置代理模块[13],显示处理模块[2]包括显示配置代理模块[21]、第二接口处理模块[22]、显示调度模块[23]、显示界面显示资源[24]、显示输出分配模块[25]组成,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显示配置控制模块[1]中的第一接口处理模块[12]采集并处理来自外部控制终端[3]的显示控制数据b和显示处理模块[2]中第二接口处理模块[22]的显示界面控制数据c, 并发往显示配置代理模块[13];步骤二:显示配置代理模块[13]根据显示控制数据b和显示界面控制数据c的显示控制需求,处理并向显示配置服务模块[11]发送显示配置变更请求数据d;步骤三:显示配置服务模块[11]根据显示配置变更请求数据d, 处理并输出显示配置数据a,并通过第一接口处理模块[12]、第二接口处理模块[22]向显示配置代理模块[21]发送该显示配置数据a;步骤四:显示配置代理模块[21]接收来自第二接口处理模块[22]的显示配置数据a, 并根据显示配置数据a中包含的多终端多分区显示配置信息分解、整理,向显示调度模块[23]输出各终端显示配置数据ai,(i=1…n);步骤五:显示调度模块[23]根据各终端显示配置数据ai, 调度显示界面显示资源,输出各终端显示数据流vi,(i=1…n)。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复合材料结构的当量冲击损伤引入方法
标题:一种复合材料结构的当量冲击损伤引入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试验技术,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结构的当量冲击损伤引入方法。损伤引入方法的步骤如下,(1)按照壁板结构的真实特征,制作两组相同的试验件,定义冲击后试验件的压缩值与未冲击试验件压缩值之比为K;(2)取两组相同的无实际结构特征的试验件,进行冲击试验,分别对两组试验件进行压缩试验,将冲击后试验件的压缩值与未冲击试验件压缩值进行比较,得到一组试验值;(3)将无实际结构特征的试验件的压缩试验比值与具有壁板结构的真实特征的试验件的K值进行比较,确定复合材料结构的当量冲击损伤引入的能量值。本发明确定的冲击损伤引入能量值合理,同时实现不同结构部位确定不同的冲击损伤引入能力值。
申请号:CN201210146224.4
申请日:2012/5/1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材料结构的当量冲击损伤引入方法,其特征是,损伤引入方法的步骤如下,
(1)按照壁板结构的真实特征,制作两组相同的试验件,试验件带有壁板、长桁的结构特征,其中一组试验件依据要求的能量或凹坑深度进行冲击试验,对两组试验件分别模拟真实的支持条件进行压缩试验,定义冲击后试验件的压缩值与未冲击试验件压缩值之比为K;
(2)取两组相同的无实际结构特征的试验件,其中一组试验件包括5-8件,另一组试验件为一件,依照带壁板结构的真实特征试验件组冲击试验的能量,按照0.5J/mm的值递减,对5-8件试验件组进行冲击试验,分别对两组试验件进行压缩试验,将冲击后试验件的压缩值与未冲击试验件压缩值进行比较,得到一组试验值;
(3)将无实际结构特征的试验件的压缩试验比值与具有壁板结构的真实特征的试验件的K值进行比较,取无实际结构特征的试验件的压缩试验比值中小于K值中的最为接近K值的数值的试验件的冲击能量作为复合材料结构的当量冲击损伤引入的能量值。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飞机高速颤振主梁模型空心梁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
标题:一种飞机高速颤振主梁模型空心梁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结构力学领域,涉及一种飞机高速颤振主梁模型空心梁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带耳片薄壁矩形空心梁截面尺寸的步骤如下:计算薄壁矩形空心梁在具有预定数值的垂直向惯性矩Ix和极惯性矩J以及左右壁厚为t1和上下壁厚为t2时的矩形等效宽度a1和等效高度b1;对预定的极惯性矩J进行调整;计算等效宽度a和等效高度b;计算带耳片薄壁矩形空心梁在具有预定数值的侧向惯性矩Iy以及耳片厚度为tr时的空心梁截面总宽L。本发明提高了模型截面刚度的精度,减少了模型设计的不确定性,缩短了确定截面尺寸的时间,提高了颤振模型的设计效率,并且适用于左右薄壁厚度和上下薄壁厚度不相等时的截面情况,拓宽了截面设计参数的范围。
申请号:CN201210146169.9
申请日:2012/5/1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飞机高速颤振主梁模型空心梁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飞机高速颤振主梁模型空心梁的截面为带耳片矩形薄壁空心梁,在保证带耳片矩形薄壁空心梁具有预定数值的垂直向惯性矩Ix、侧向惯性矩Iy和极惯性矩J以及矩形薄壁空心梁上下壁厚为t1,左右壁厚为t2以及耳片厚度为tr的情况下,确定其矩形的等效宽度a、等效高度b和空心梁截面总宽L,其特征在于,确定带耳片不等厚薄壁矩形空心梁截面尺寸的步骤如下:
1.1、令t=t2以及n=t1/t2
1.2、计算薄壁矩形空心梁在具有预定数值的垂直向惯性矩Ix和极惯性矩J以及矩形薄壁空心梁上下壁厚为t1,上下壁厚为t2以及耳片厚度为tr时的矩形等效宽度a1和等效高度b1:
1.2.1、根据下式计算第一中间变量p和第二中间变量q:
1.2.2、根据下式计算第三中间变量s:
1.2.3、计算等效宽度a1和等效高度b1:
1.3、对预定的极惯性矩J进行调整:根据下式计算出极惯性矩J调整后的值J1:
J1=J[1-tr/(2b1)]……………………………[4]
1.4、计算等效宽度a和等效高度b:将公式[1]中的J换成J1,然后按照步骤1.2所述的方法计算出等效宽度a和等效高度b;
1.5、计算带耳片薄壁矩形空心梁的空心梁截面总宽L:
1.5.1、根据下式计算第四中间变量δ:
1.5.2、计算空心梁截面总宽L:
至此,得到带耳片不等厚薄壁矩形空心梁的等效宽度a、等效高度b和空心梁截面总宽L。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飞机高速颤振模型工字形空心梁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
标题:一种飞机高速颤振模型工字形空心梁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结构力学领域,涉及一种飞机高速颤振模型工字形空心梁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带四个耳片薄壁矩形空心梁截面尺寸的步骤如下:计算薄壁矩形空心梁在具有预定数值的垂直向惯性矩Ix和极惯性矩J以及壁厚为t的矩形等效宽度a1和等效高度b1;对预定的极惯性矩J进行调整;计算等效宽度a2和等效高度b2;以b2为b3的最大值范围,迭代得到符合截面特性控制方程的截面尺寸a3,b3和L3。本发明提高了模型截面设计的精度,减少了模型设计的不确定性,缩短了确定截面尺寸的时间,提高了颤振模型的设计效率,并且由于耳片处于矩形的四个角点,降低了截面的总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尺寸限制要求。
申请号:CN201210146167.X
申请日:2012/5/1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飞机高速颤振模型工字形空心梁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在保证工字形薄壁空心梁具有预定数值的垂直向惯性矩Ix、侧向惯性矩Iy和极惯性矩J以及工字形薄壁空心梁壁厚为t以及耳片厚度为tr的情况下,确定其矩形的等效宽度a3、等效高度b3和空心梁截面总宽L3;这里规定所有的长度单位为mm,其特征在于,确定薄壁矩形空心梁截面尺寸的步骤如下:
1.1、令tr=nrt;
1.2、计算薄壁矩形空心梁在具有预定数值的垂直向惯性矩Ix和极惯性矩J以及矩形薄壁空心梁壁厚为t1以及耳片厚度为tr时的矩形等效宽度a1和等效高度b1:
1.2.1、根据下式计算第一中间变量p和第二中间变量q:
1.2.2、根据下式计算第三中间变量s:
1.2.3、计算等效宽度a1和等效高度b1:
1.3、对预定的极惯性矩J进行调整:根据下式计算出极惯性矩J调整后的值J1:
J1=J[1-tr/(2b1)]……………………………[4]
1.4、计算等效宽度a2和等效高度b2:将公式[1]中的J换成J1,然后按照步骤1.2所述的方法计算出等效宽度a2和等效高度b2;
1.5、迭代计算截面特性控制方程并得到截面尺寸:
1.5.1、令b3k=b2-0.1k,变量k=1, 2, 3, …, int(10b2),其中int()为取整函数;
1.5.2、根据b3k计算a3k:
1.5.3、根据a3k和b3k计算L3k:
1.5.4、根据a3k,b3k和L3k计算fk:
1.5.5、根据fk计算误差值errk:
1.5.6、获取截面尺寸:
找出误差值errk最小情况对应的a3k和b3k计算L3k,即为最终截面尺寸a3和b3计算L3。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复合材料湿装配连接处材料性能的处理方法
标题:一种复合材料湿装配连接处材料性能的处理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涉及对复合材料结构机械连接湿装配工艺的一种复合材料湿装配连接处材料性能的处理方法。本发明对胶层硬度和拧紧力矩在复合材料结构机械连接湿装配工艺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别对材料层板模型、胶层模型和螺栓模型进行分析,绘制出复合材料板孔边环向及径向应力曲线,给出了一种复合材料孔边应力的分析方法和工程化的应力处理方法,解决了湿装配工艺中胶层硬度、螺栓拧紧力矩对复合材料孔边应力集中影响的分析手段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复合材料孔边应力提取和处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对孔边应力集中进行直观的判断,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申请号:CN201210146372.6
申请日:2012/5/1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复合材料湿装配连接处材料性能的处理方法,其特征是,(1)带孔层板模型几何尺寸以层板模型上孔的直径d为基准,在连接件载荷方向上的模型长度L的一半大于4d,即L/2≥4d,在垂直载荷方向上的层板模型宽度w的一半大于2.5d, 即W/2≥2.5d,层板模型在载荷方向上的一端进行约束; (2)元素类型和尺寸元素选用六面体元,在过渡区域或者圆角区采用五面体元,在六面体元中,长宽比或长高比或宽高比为1∶1~10∶1;(3)三维复合材料铺层属性的处理采用MSC/NASTRAN软件中三维各向异性的材料属性卡模拟复合材料各铺层的属性,区别复合材料单向带中45度铺层和?45度铺层,将0度铺层的三维各向异性的单向带铺层的元素值转换为复合材料单向带中45度铺层、?45度铺层和90度铺层材料刚度矩阵:代入MSC/NASTRAN软件中对带孔模型进行分析;其中,{σ}={σx?σy?σz?τxy?τyz?τzx}为铺层应力分量,为铺层材料刚度矩阵,下标1?6表示材料坐标系下的X, Y, Z, XY, YZ和ZX方向,{ε}={εx?εy?εz?γxy?γyz?γzx}为铺层应变分量;(4)湿装配中胶层模型利用上述步骤(2)中采用的体元来模拟胶层,胶层的材料属性为各向同性;(5)湿装配中螺栓模型利用上述步骤(2)中采用的体元分别模拟螺杆、螺栓和螺母,螺杆、螺栓和螺母的材料属性为各向同性;(6)在有限元层板模型中的孔中心建立柱形坐标系,将节点分析坐标系设置为柱形坐标系;(7)将通过共用节点的分析坐标系为柱形坐标系的带孔层板模型、胶层模型和螺栓模型代入MSC/NASTRAN软件中进行应力分析;(8)应力的提取和分类处理(a)利用MSC/PATRAN软件的后处理功能,设置圆弧提取路径,沿着层板模型孔边的切线和法线方向提取应力分量,切线方向应力定义为环向应力,孔边法线方向定义为径向应力; (b)无量化处理,给出应力集中系数引入板净截面拉伸应力PH=P/(W?d)·T和孔挤压应力Pd=P/(d·T)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最大径向应力因子Krd:最大环向应力因子其中W为模型板宽,T为层合板厚度;(9)绘制复合材料湿装配连接处材料性能孔边应力曲线设置孔的中心点为坐标系的原点;坐标系纵轴的刻度按照最大径向应力因子Krd进行设置;坐标系横轴的刻度按照最大环向应力因子进行设置;由孔的中心点与孔边应力提取点划直线,以直线与圆的交点为0点,在直线上绘制提区点的应力集中系数,提区点的应力集中系数包括径向最大径向应力因子Krd和最大环向应力因子当绘制最大径向应力因子Krd值时,以纵轴的刻度为基准,在直线上绘制径向最大应力与挤压应力比Krd,当绘制最大环向应力因子Krd值时,以横轴的刻度为基准,在直线上绘制最大环向应力因子Krd。FDA00001629001400011.jpg, FDA00001629001400012.jpg, FDA00001629001400021.jpg, FDA00001629001400022.jpg, FDA00001629001400023.jpg, FDA00001629001400024.jpg, FDA00001629001400025.jpg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基于五个控制剖面的缝翼展向控制曲线的设计方法
标题:基于五个控制剖面的缝翼展向控制曲线的设计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飞机机翼设计技术,涉及对飞机前缘缝翼内型控制曲线设计方法的改进,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五个控制剖面的缝翼展向控制曲线的设计方法。将缝翼展向控制曲线根据已经给定的五个控制剖面上确定的点位置,从翼根至翼尖方向分为四个段,第一个点至第二个点之间、第二个点至第三个点之间及第四个点至第五个点之间为二次曲线段,第三个点至第四个点之间为直线段,确定二次曲线的曲线型因子,由二次曲线段和直线段构成缝翼内型展向控制曲线。本发明基于缝翼控制剖面上缝翼内型曲线前缘点,采用全参数化法定义飞机前缘缝翼剖面沿展向控制曲线的方法,改进飞机缝翼内型和固定翼前缘外形之间间隙沿展向变化的规律性,提升前缘缝翼的增升效果。
申请号:CN201210146257.9
申请日:2012/5/1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基于五个控制剖面的缝翼展向控制曲线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缝翼展向控制曲线根据已经给定的五个控制剖面上确定的点位置,从翼根至翼尖方向分为四个段,第一个点至第二个点之间、第二个点至第三个点之间及第四个点至第五个点之间为二次曲线段,第三个点至第四个点之间为直线段,设计的步骤如下:1.1、二次曲线段的定义;采用曲线起点、曲线终点、曲线起点和终点切线交点和曲线型因子定义二次曲线;点S1为二次曲线的起点,点S2为二次曲线的终点,点S3为二次曲线起点切线和终点切线的交点,点S4为点S1和点S2连线的中点,点S5为二次曲线与线段S3S4的交点,曲线型因子f=S5S4/S3S4,式中:S5S4为点S5和点S4连线的长度,S3S4为点S3和点S4连线的长度,点S1、点S2和点S3组成的三角形称为二次曲线的控制三角形;1.2、定义机翼弦平面,将过机翼根弦线和机翼剖面扭转轴构成的平面定义为机翼弦平面;1.3、确定缝翼内型展向控制曲线控制点,分别将每个缝翼控制剖面上的内型前缘控制点PD垂直投影到机翼弦平面上,得到缝翼内型展向控制曲线的控制点第一点A、第二点C、第三点E、第四点F和第五点H;分别做机翼弦平面与缝翼控制剖面所在平面的交线,得到第一控制线[5]、第二控制线[6]、第三控制线[7]、第四控制线[8]、第五控制线[9];1.4、确定直线段EF[12];以第三点E为起点,第四点F为终点,得到直线段EF[12];1.5、确定切线BD[15];向第三点E外端延伸直线段EF[12]至点D,使点D至第三控制线[7]的距离为K1,用直线连接点D、第二点C并向点C外端延伸至点B,使点B至第三控制线[7]的距离为K3,得到切线BD[15];用直线连接第一点A和点B,得到切线AB[14]; 1.6、确定切线GH[16];向第四点F外端延伸直线段EF[12]至点G,使点G至第四控制线[8]的距离为K2,用直线连接点G和第五点H,得到切线GH[16];1.7、构成缝翼内型展向控制曲线,以三角形ABC为控制三角形,以f1为曲线型因子,确定二次曲线AC[10],f1=0.2~0.60;以三角形CDE为控制三角形,以f2为曲线型因子,确定二次曲线CE[11],f2=0.2~0.60;以三角形FGH为控制三角形,以f3为曲线型因子,确定二次曲线FH[13],f1=0.2~0.60;由二次曲线段AC[10]、二次曲线段CE[11]、直线段EF[12]、二次曲线段FH[13]构成缝翼内型展向控制曲线。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飞机低速颤振主梁模型矩形梁截面尺寸确定方法
标题:一种飞机低速颤振主梁模型矩形梁截面尺寸确定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结构力学领域,涉及一种飞机低速颤振主梁模型矩形梁截面尺寸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方法适用于矩形截面半宽度a小于半高度b的情况或J/Ix<1.69的情况,其中Ix为垂直向惯性矩和J为极惯性矩。确定带耳片矩形梁截面尺寸的步骤如下:计算不带耳片矩形梁在具有预定数值的垂直向惯性矩Ix和极惯性矩J时的矩形截面半宽度ar和截面半高度br;对预定的极惯性矩J进行调整;计算半宽度a和半高度b;计算带耳片矩形梁在具有预定数值的侧向惯性矩Iy和耳片厚度为t时的带耳片矩形梁截面半宽l。本发明提高了模型截面刚度的精度,减少了模型设计的不确定性,缩短了确定截面尺寸的时间,提高了颤振模型的设计效率。
申请号:CN201210146222.5
申请日:2012/5/1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飞机低速颤振主梁模型矩形梁截面尺寸确定方法,飞机低速颤振主梁模型矩形梁截面为带耳片的矩形梁,在保证带耳片矩形梁具有预定数值的垂直向惯性矩Ix、侧向惯性矩Iy和极惯性矩J以及耳片厚度为t的情况下,并且满足J/Ix<1.69,确定其矩形的宽度2a、高度2b和截面宽度2l,其特征在于,确定带耳片矩形梁截面尺寸的步骤如下:
1.1、计算不带耳片矩形梁在具有预定数值的垂直向惯性矩Ix和极惯性矩J时的矩形截面半宽度ar和截面半高度br:
1.1.1、设定迭代变量α的初始值α0=0.93~0.99:
1.1.2、根据下式计算中间变量β和迭代变量α1:
注意:在求解β时,涉及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建议采用弦截法,并且β∈(0, 1);
1.1.3、计算迭代值α1与初始值α0的尺寸误差e1:
如果|e1|<0.000001, 则矩形截面半宽度ar和截面半高度br为:
步骤1.1结束;否则,进行步骤1.1.4;
1.1.4、令α0=α1,重复步骤1.1.2~步骤1.1.3的方法,通过迭代计算,直到|e1|<0.000001,并得到此时的矩形截面半宽度ar和截面半高度br,步骤1.1结束;
1.2、对预定的极惯性矩J进行调整:根据下式计算出极惯性矩J调整后的值J1,
注意应保证条件:t<ar;
1.3、计算半宽度a和半高度b:将公式[1]中的J换成J1,然后按照步骤1.1所述的方法计算出半宽度a和半高度b;
1.4、计算带耳片矩形梁截面半宽l:
1.4.1、根据下式计算中间变量δ:
1.4.2、计算带耳片矩形梁截面半宽l:
至此,得到带耳片矩形梁的半宽度a、半高度b和截面半宽l,进而得到相应的矩形梁的宽度2a、高度2b和截面宽度2l。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测试方法
标题:一种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测试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包括制备试件和制备测试装置两个步骤,本发明在制备试件步骤中利用常用的复合材料层压板铺层拼接铺设技术,操作方便且精度高,在复合材料层压板制造完成时即完成试件的制造,减少了试件精加工环节,成本可降低70%以上。层间剪切测试方法操作简单,能保证试件在指定被测试层间发生破坏,保证被测试层间产生纯剪切破坏,精确地测试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适合各种厚度的复合材料层压结构。
申请号:CN201210146256.4
申请日:2012/5/1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包括如下两个步骤:(1)制备试件试件为一中间带凸台的块状体,先进行连续铺层,铺设凸台底座;当铺设到指定被测界面时,凸台部分继续按复合材料层压板实际铺层设计进行铺层铺设,凸台两旁凸肩处先铺设一层脱模用薄膜,然后在脱模用薄膜上连续铺设90度铺层,90度铺层与凸台部分铺层平行拼接,直至试件铺层铺设完毕;将铺设完成的块状体成型,成型后,将凸台两侧脱模薄膜以及以上90度连续铺层部分沿薄膜和拼接界面剥离,形成凸台型试件。(2)制备测试装置试验装置包含两个L形压块,两个L形压块的长边内侧平面为接触面,两个L形压块反对称布置,两个L形压块的接触面相互接触,其中一个L形压块在接触面上有一个凹槽,试件的凸台卡在凹槽内,凸台型试件的凸台两侧凸肩与L形压块接触面接触,不带凹槽的L形压块的L长边的端面与凸台型试件的凸肩的端面接触,外载荷加在两个L压块的短边外侧平面,载荷轴线在试件的被测平面内。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飞机翼吊发动机结构强度试验加载装置
标题:一种飞机翼吊发动机结构强度试验加载装置
摘要:本发明属于飞机强度试验技术,涉及一种飞机翼吊发动机结构强度试验加载装置。包括侧前加载作动筒、侧后加载作动筒、前作动筒,下部作动筒,其特征在于,加载装置包括两个侧前加载作动筒、两个侧后加载作动筒、两个前作动筒,下部作动筒。本发明通过互为角度的一对作动筒施加发动机航向载荷,在试验中机翼产生变形情况下保证航向载荷始终沿发动机轴线方向;通过互为角度的一对作动筒施加发动机侧向载荷,在机翼变形情况下保证侧向载荷始终位于水平方向;通过互为角度的一对作动筒施加发动机吊挂侧向载荷,在机翼变形情况下保证侧向载荷始终位于水平方向。该加载装置能够保证机翼变形情况下翼吊发动机载荷的加载精度,使试验考核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申请号:CN201210146155.7
申请日:2012/5/1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飞机翼吊发动机结构强度试验加载装置,包括侧前加载作动筒[1]、侧后加载作动筒[2]、前作动筒[3],下部作动筒[5、6],其特征在于,加载装置包括两个侧前加载作动筒[1、1′ ]、两个侧后加载作动筒[2、2′ ]、两个前作动筒[3、3′ ],下部作动筒[5、6],两个侧前加载作动筒[1、1′ ]位于发动机一侧,两个侧前加载作动筒[1、1′ ]的加载点连接在发动机重心位置,用于施加发动机侧向载荷,两个侧前加载作动筒[1、1′ ]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平面垂直于发动机轴线且与水平面垂直,两个侧前加载作动筒[1、1′ ]形成30–90度夹角;两个侧后加载作动筒[2、2′ ]与两个侧前加载作动筒[1、1′ ]位于发动机同一侧,两个侧后加载作动筒[2、2′ ]的加载点连接在发动机吊挂的重心位置,用于施加发动机吊挂的侧向载荷,两个侧后加载作动筒[2、2′ ]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平面垂直于发动机轴线且与水平面垂直,两个侧后加载作动筒[2、2′ ]形成30–90度夹角;两个前作动筒[3、3′ ]均位于发动机的对称平面内,两个前作动筒[3、3′ ]的加载点作用于发动机轴线,用于施加发动机航向的载荷,两个前作动筒[3、3′ ]成30–90度夹角;两个下部作动筒[5、6]位于发动机对称面内,两个下部作动筒[5、6]与水平面垂直,其中一个下部作动筒[5]的加载点连接在发动机重心处,用于施加发动机垂向载荷,另一个下部作动筒[6]的加载点连接在发动机吊挂的重心处,用于施加发动机吊挂的垂向载荷。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方法
标题:一种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飞机操纵系统疲劳定寿技术,涉及一种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方法。本发明能够进行操纵载荷及操纵位移疲劳协调加载、实施包括操纵载荷及操纵位移谱在内的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同时考虑在同一架疲劳试验机上与飞机机体疲劳同试问题、使得全机主操纵系统零组件及其支持件的疲劳性能以及全机操纵系统的静态性能指标均得到实际考核。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飞机主操纵系统在正常操纵情况和应急操纵情况下的实际受载情况,体现了飞机主操纵系统既是结构又是机构的疲劳性能;降低了试验成本,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可靠度。
申请号:CN201210146221.0
申请日:2012/5/1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方法,其特征是,疲劳试验方法为如下步骤:(1)依据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要求,分别对飞机副翼、平尾及方向舵操纵系统的操纵载荷/操纵位移实测数据选取滤波主参数和滤波门槛值,进行滤波处理;(2)对滤波处理后的操纵载荷/操纵位移实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同时解决涉及操纵位移所带来的实测谱频次问题,即:操纵载荷与操纵位移两者的频次匹配问题;通过对飞机每个起落的操纵载荷/操纵位移滤波数据进行峰值/谷值计数,给出飞机各任务剖面的起落谱及均值谱,进而形成以操纵载荷及操纵位移谱的形式给出地面实测总谱和空中实测总谱;(3)依据地面实测总谱和空中实测总谱数据,按驾驶杆操纵或脚蹬操纵的实测峰值/谷值谱的形式编制实测试验谱,分别以飞机副翼、平尾及方向舵操纵系统实测试验谱、地面刹车实测试验谱和复合操纵实测试验谱给出,其中,平尾操纵系统分四种力臂状态,方向舵操纵系统分大/小速度两种状态;地面刹车实测试验谱以及复合操纵实测试验谱均单独给出;(4)以限制载荷的50%和100%两个级别的等幅块谱编制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验证谱,考核并验证飞机主操纵系统在应急操纵情况下的疲劳性能,其中,飞机副翼、平尾操纵系统,按左偏/右偏或前推/后拉的对称循环进行加载;方向舵操纵系统,按左/右脚蹬交替操作的脉动循环进行加载;对于地面刹车,按左/右脚蹬同时操作的脉动循环进行加载;(5)综合上述实测试验谱和疲劳验证谱并结合出厂调试操纵数据及外场地面维护操纵数据,编制并给出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载荷谱;(6)在疲劳试验机上进行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试验方法为如下之一:(一)对疲劳试验机座舱内的驾驶杆或左/右脚蹬上进行操纵载荷及操纵位移的协调加载,实施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载荷谱;完成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给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寿命以及全机操纵系统静态性能指标是否满足疲劳寿命要求的结论。(二)在与飞机机体疲劳同试时,对飞机副翼、平尾及方向舵操纵系统的疲劳加载均封闭在疲劳试验机座舱内,对座舱内的驾驶杆或左/右脚蹬上进行操纵载荷及操纵位移的协调加载,实施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载荷谱;安装飞机助力器假件或复合舵机假件,使得助力器后或复合舵机后的操纵系统支撑飞机副翼、平尾及方向舵舵面并与机体疲劳同试;完成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给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寿命以及全机操纵系统静态性能指标是否满足疲劳寿命要求的结论。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