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内饰件的连接结构

标题:飞机内饰件的连接结构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飞机内饰件的连接结构,涉及飞机内饰,解决现有技术安装过程多且装饰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发明将带有安装托板(2)的可游动的连接扣座(3)反向固定于结构件(5)上,将带有球铰式凸起(42)的连接扣件(4)固定于内饰件(1)上,当连接扣件(4)的球铰式凸起(42)穿过结构件(5)、安装托板(2)以及连接扣座(3)的通孔(32)进入连接扣座(3)的球形铰孔(31)内时,即可达到内饰件(1)与结构件(5)的可靠连接。该连接方法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装饰效果好且能实现飞机内饰件的快速拆装,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申请号:CN201310039767.0

申请日:2013/2/1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飞机内饰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托板(2)、连接扣座(3)、球铰式连接扣件(4)、结构件(5),安装托板(2)的一面具有供连接扣座(3)插入且能游动的“T”形槽(21),另一面为平面,通过胶接或铆接方式与结构件(5)连接;连接扣座(3)具有“T”形结构,其“T”形结构的一个端面可插入安装托板(2)的“T”形槽(21)内,在垂直于“T”形端面的中间具有通孔(32)和球形铰孔(31),球形铰孔(31)的直径大于通孔(32)的直径,球形铰孔(31)的横截面为圆形;球铰式连接扣件(4)具有“T”型结构,其“T”形结构的一个端面为平面,通过胶接或铆接方式与飞机内饰件(1)连接;垂直于该端面的另一端具有可变形的球铰式凸起(42),包括位于底部的柱状部分(41)和位于顶部的球状部分(42),球状部分(42)的最大直径大于柱状部分(41)的外径,且二者之间通过球面过度,在球状部分(42)的中间沿其轴向设置有凹槽(43),连接扣件(4)的球铰凸起(42)可与连接扣座(3)的球形铰孔(31)配合;连接扣件(4)的球铰式凸起(42)穿过结构件(5)、安装托板(2)以及连接扣座(3)的通孔(32)进入连接扣座(3)的球形铰孔(31)内将飞机内饰件(1)与结构件(5)连接。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可调间距式货盘限位装置

标题:一种可调间距式货盘限位装置

摘要:本发明属于飞机货运装载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调间距式货盘限位装置。本装置由基座(1)、滑块锁(2)、限位销(3)、回位弹簧(4)和销轴(5)组成,其中,基座(1)为T形槽件,槽底沿槽向分布有若干限位孔(7),滑块锁(2)由与基座(1)的T形槽(6)配合的T形底座(8)、侧向限动块(9)以及垂直限动块(10)组成,T形底座(8)可滑动地装在基座(1)的T形槽(6)内,T形底座(8)上第一端固定有侧向限动块(9),侧向限动块(9)上中部固定有垂直限动块(10)。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无需工具徒手即可操作滑块改变其位置,从而可实现用一种限位装置装载多种宽度规格的货盘、集装箱。

申请号:CN201310034129.X

申请日:2013/1/29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可调间距式货盘限位装置,其特征是,本装置由基座(1)、滑块锁(2)、限位销(3)、回位弹簧(4)和销轴(5)组成,其中,基座(1)为T形槽件,槽底沿槽向分布有若干限位孔(7),滑块锁(2)由与基座(1)的T形槽(6)配合的T形底座(8)、侧向限动块(9)以及垂直限动块(10)组成,T形底座(8)可滑动地装在基座(1)的T形槽(6)内,T形底座(8)上第一端固定有侧向限动块(9),侧向限动块(9)上中部固定有垂直限动块(10),T形底座(8)第二端有限位销安装孔,限位销安装孔两侧壁沿侧向设有销轴安装通孔(11),T形底座(8)第二端与限位销安装孔顶部之间开有斜面,限位销(3)为一端封闭的筒形件,筒形件侧壁带有两道斜槽(12),筒形件顶部带有手柄(13),限位销(3)穿过限位销安装孔与限位孔(7)配合,回位弹簧(4)下端顶在限位销(3)内底,回位弹簧(4)上端顶在穿过销轴安装通孔(11)和斜槽(12)的销轴(5)上,手柄(13)可绕筒形件中心轴沿斜面旋转。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翼尖对接的可斜置机翼并联飞翼无人机系统

标题:一种翼尖对接的可斜置机翼并联飞翼无人机系统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无人机系统的布局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来讲是一种利用翼尖连接/拖带技术与飞翼式斜翼机结合的无人机系统。本无人机系统由若干个相同的飞翼无人机通过翼尖对接的方式并联而成;所述的飞翼无人机的机翼与发动机之间在水平方向绕连接轴可转动。所述的翼尖对接的方式为:每个飞翼无人机的左翼尖与右翼尖设置有对应的翼尖对接与拖带机构,两个对接的飞翼无人机之间只能进行绕对接轴滚转的相对运动。本发明将可有效地提高升阻比,使每个无人机均获得更大的航程与航时,并且,能够兼顾中低速区、亚音速区和超音速区的飞行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任务要求或者大气条件等实际情况在空中解散对接的编队或者重组编队。

申请号:CN201310034166.0

申请日:2013/1/29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翼尖对接的可斜置机翼并联飞翼无人机系统,其特征是,本无人机系统由若干个相同的飞翼无人机通过翼尖对接的方式并联而成;所述的飞翼无人机的机翼与发动机之间在水平方向绕连接轴可转动;所述的翼尖对接的方式为:每个飞翼无人机的左翼尖与右翼尖设置有对应的翼尖对接与拖带机构,两个对接的飞翼无人机之间只能进行绕对接轴滚转的相对运动。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基于减速率控制的飞机防滑刹车系统及方法

标题:一种基于减速率控制的飞机防滑刹车系统及方法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减速率控制的飞机防滑刹车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左右刹车指令传感器、防滑刹车控制器、电磁液压锁、刹车控制阀、刹车压力传感器和机轮速度传感器。本发明采用一套液压源进行供压,液压源分别进入两个电磁液压锁,每个电磁液压锁后接一个刹车控制阀,每个刹车控制阀后接一个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后接左右刹车机轮,在机轮轮轴内安装有机轮速度传感器,刹车指令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机轮速度传感器信号进入防滑刹车控制器,刹车控制对电磁液压锁和刹车控制阀进行控制。本发明具有飞机在刹车过程中减速平稳,对于减速率可以做到无级调节,提高了飞机刹车减速的平稳性、驾驶员及乘员的舒适性。

申请号:CN201310034128.5

申请日:2013/1/29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基于减速率控制的飞机防滑刹车系统,其特征是,本系统包括左刹车指令传感器(11)、右刹车指令传感器(12),防滑刹车控制器(2),左电磁液压锁(31)、右磁液压锁(32),左刹车控制阀(41)、右刹车控制阀(42),左刹车压力传感器(51)、右刹车压力传感器(52),左机轮速度传感器(61)、右机轮速度传感器(62);左电磁液压锁(31)、右电磁液压锁(32)分别与防滑刹车控制器(2)电气连接,左电磁液压锁(31)出口左刹车控制阀(41)连接;右电磁液压锁(32)出口右刹车控制阀(42)连接;左刹车控制阀(41)和左机轮刹车装置连接,右刹车控制阀(42)与右机轮刹车装置连接;在左刹车控制阀(41)和左机轮刹车装置连接管路中安装有左刹车压力传感器(51),在右刹车控制阀(42)和右机轮刹车装置连接管路中安装有右刹车压力传感器(52);左机轮速度传感器(61)安装于左机轮轮轴内,右机轮速度传感器(62)安装于右机轮轮轴内。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卡箍

标题:一种卡箍

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计领域,涉及一种夹持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卡箍,包括附件夹持件,连接钩,调节钩,调节螺母,链条,连接钩一端固定于附件夹持件上,另一端钩于链条一端的链节间隙中;调节钩一端钩于链条另一端的链节间隙中,另一端穿过附件夹持件的孔通,调节螺母旋在调节钩的螺纹端,旋紧调节螺母可实现对被附件的夹持。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链条和调节钩及调节螺母的配合,实现与各种不规则外形和各种尺寸的被附件连接,由于链条的多关节和高强度的特性,能适用于高连接强度连接及狭窄安装空间内工况下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安装,适应性强。

申请号:CN201320285192.6

申请日:2013/5/23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卡箍,其特征在于,包括附件夹持件[1],连接钩[2],调节钩[4],调节螺母[5],链条[3],连接钩[2]一端固定于附件夹持件[1]上,另一端钩于链条[3]一端的链节间隙中;调节钩[4]一端钩于链条[3]另一端的链节间隙中,另一端穿过附件夹持件[1]的通孔,调节螺母[5]旋在调节钩[4]的螺纹端。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一种柔性管路连接卡箍

标题:一种柔性管路连接卡箍

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计领域,特别是一致柔性管路连接卡箍,允许管路之间的位移和角度偏差,也允许使用中管路的热胀冷缩产生的位移和角度变化,是一种管路柔性连接件。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紧固连接的卡箍、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一卡块和隔离块的接触部位为圆柱面,密封形式为滑动密封,轴向方向留有间隙,能够进行位移偏差的调节。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接头实现管路安装过程中的位移偏差调节,通过另一个接头实现管路安装过程中的角度偏差调节,保证管路连接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在管路中流通冷热空气或流体介质时,保证管路因冷热空气或流体介质的热胀冷缩产生的位移和角度偏差时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申请号:CN201320287469.9

申请日:2013/5/23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柔性管路连接卡箍,包括用于紧固连接的卡箍[3]、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7],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接头[1]与第一卡块[2]和隔离块[4]的接触部位为圆柱面,密封形式为通过密封圈[6]实现的滑动密封,轴向方向留有间隙,能够进行位移偏差的调节,所述第一卡块[2]和隔离块[4]之间通过密封圈[6]形成端面密封;所述第二接头[7]与第二卡块[5]和隔离块[4]的接触部位为球面,类似关节轴承,密封形式为滑动密封,轴向方向,第二接头[7]滑动面相对较窄,第二接头[7]可以相对第二卡块[5]和隔离块[4]转动,通过密封圈[6]能够进行角度偏差的调节,所述第二卡块[5]和隔离块[4]之间通过密封圈[6]形成端面密封。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一种新研轰炸机的起飞重量计算方法

标题:一种新研轰炸机的起飞重量计算方法

摘要:本发明属于飞行器起飞重量计算技术,涉及具有作战任务段的新研轰炸机的起飞重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新研轰炸机起飞重量的步骤如下:确定新研轰炸机的典型任务剖面;确定客户参数;确定设计参数;建立各任务段的重量关系式;计算新研轰炸机的起飞重量。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研轰炸机的起飞重量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满足了新研轰炸机的研制需要。

申请号:CN201410524616.9

申请日:2014/10/8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新研轰炸机的起飞重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新研轰炸机起飞重量的步骤如下:1.1、确定新研轰炸机的典型任务剖面:新研轰炸机的典型任务剖面由以下任务段组成:起飞段、爬升段、巡航弹、作战段、返航段、下降段和着陆段;1.2、确定客户参数:1.2.1、新研轰炸机的载弹量为G1,单位kg,1.2.2、新研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为R,单位km;1.3、确定设计参数:1.3.1、新研轰炸机的巡航升阻比为K,K的取值为15~25;1.3.2、新研轰炸机的装机耗油率为SFC,SFC的取值0.7~1.0,单位kg/kgf/h;1.3.3、新研轰炸机的起飞段燃油系数η1、爬升段燃油系数η2、巡航段燃油系数η3、作战段燃油系数η4、返航段燃油系数η5、下降段燃油系数η6和着陆段燃油系数η7,η1、η2、η4、η6、η7根据《现代飞机总体综合设计》查取,η3和η5通过计算获得;1.3.4、新研轰炸机的空机重量为WE,单位kg,空机重量是未知参数;新研轰炸机的起飞重量为WTO,单位kg,起飞重量是未知参数,空机重量和起飞重量的数学关系见公式(1)WE/WTO=A×(WTO)B……………………………(1)式中:A和B为相对于WTO的空机重量系数,根据《现代飞机总体设计》查取;1.3.5、新研轰炸机的余油重量为G2,单位kg,余油重量是未知参数,计算公式如下:G2=ε×Wfuel……………………………(2)式中:ε为余油和燃油重量的比例,取值范围0.05~0.10,Wfuel为燃油重量,单位kg,燃油重量是未知参数;1.4、建立各任务段的重量关系式:1.4.1、新研轰炸机起飞段结束的重量为W1,单位kg,W1是未知参数,计算公式如下:W1=WTO×η1…………………………………(3)1.4.2、新研轰炸机爬升段结束的重量为W2,单位kg,W2是未知参数,计算公式如下:W2=W1×η2…………………………………(4)爬升段的水平飞行距离为L1,单位为km,L1可参考类似飞机数据;1.4.3、新研轰炸机巡航段结束的重量为W3,单位kg,W3是未知参数,计算公式如下:W3=W2×η3…………………………………(5)其中巡航段的燃油系数η3,计算公式为1.4.4、新研轰炸机作战段结束的重量为W4,单位kg,W4是未知参数,计算公式如下:W4=W3×η4-G1…………………………………(6)1.4.5、新研轰炸机返航段结束的重量为W5,单位kg,W5是未知参数,计算公式如下:W5=W4×η5…………………………………(7)其中返航段的燃油系数η5,计算方法为1.4.6、新研轰炸机下降段结束的重量为W6,单位kg,W6是未知参数,计算公式如下:W6=W5×η6…………………………………(8)1.4.7、新研轰炸机着陆段结束的重量为W7,单位kg,W7是未知参数,计算公式如下:W7=W6×η7…………………………………(9)1.4.8、新研轰炸机的空机重量WE与着陆结束重量的计算公式如下:WE=W7-G2………………………………(10)1.4.9、新研轰炸机的燃油重量Wfuel的计算公式如下:Wfuel=WTO-WE-G1………………………………(11)1.5、计算新研轰炸机的起飞重量:将公式(1)~公式(11)联立,组成方程组,方程组共有11个未知数:W1~W7、Wfuel、WTO、WE和G2,解方程即可得到新研轰炸机的起飞重量WTO。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可维修式电缆通道

标题:可维修式电缆通道

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飞机结构设计技术领域,涉及飞机货舱内的侧柜使用的音频控制面板、配电盒、提示灯、提示灯按钮等组件电缆的通道设计、电缆保护设计、电缆调整维修设计。本可维修式电缆通道能通过飞机货舱内SR1/SR4侧柜上的音频控制面板、配电盒、提示灯、提示灯按钮等组件电缆,并起到保护、调整、维修电缆的功能。该可维修式电缆通道结构尺寸小,重量轻(<2.5kg),易加工,满足飞机指挥使用功能,提升现有飞机的生存力。

申请号:CN201420564591.0

申请日:2014/9/28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可维修式电缆通道,本电缆通道是带有矩形截面管路通道的薄壁结构件,包括2个L形件[1]、2个第一U形件[2]、长方形管路通道[3]、上端接口[7],长方形管路通道[3]包括第二U形件[4]、第三U形件[5]、第四U形件[6],其特征是,2个L形件[1]是由L形薄壁结构件,下端水平矩形支耳上各有2个螺栓通过孔,与螺栓间隙配合,两侧垂直矩形支耳各有2个螺栓通过孔,与螺栓间隙配合;2个第一U形件[2]是带有U形槽薄壁结构件,两侧矩形支耳各有1个螺栓通过孔,与螺栓间隙配合;2个L形件[1]与2个第一U形件[2]焊接相连,形成带有矩形截面管路通道口;长方形管路通道[3]由第二U形件[4]、第三U形件[5]、第四U形件[6]焊接而成,焊接后形成的矩形截面管路通道口的尺寸大于由2个L形件[1]与2个第一U形件[2]点焊焊接形成的矩形截面管路通道口的尺寸;第二U形件[4]是带有U形槽薄壁结构件,U形槽的边沿设有焊接边条,下端设有2个长圆形螺栓通过孔,与螺栓间隙配合,上端带有人手能顺利通过的矩形开口,矩形开口的边缘设有水平矩形薄壁结构件的焊接接口;第三U形件[5]是带有U形槽薄壁结构件,U形槽的边沿设有焊接边条,下端设有2个长圆形螺栓通过孔,与螺栓间隙配合;第四U形件[6]是带有U形槽薄壁结构件,左右两侧垂直矩形支耳上各设有2个长圆形螺栓通过孔,与螺栓间隙配合,上端2个垂直矩形支耳的间距大于上端接口[7]上的2个垂直矩形支耳的间距;上端接口[7]下部是2个垂直矩形支耳,2个垂直矩形支耳上各设有2个螺栓通过孔,与螺栓间隙配合,中间为水平矩形薄壁结构的底座,底座上有4个螺栓通过孔,与螺栓间隙配合,上端设有长圆形筒状薄壁结构体,与机舱内天花板上的长圆形通孔间隙配合,可通过电缆;下部2个垂直矩形支耳与中间水平矩形薄壁结构的底座焊接而成,中间水平矩形薄壁结构的底座与上端长圆形筒状薄壁结构体焊接而成。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一种液压管路用加速度传感器夹具

标题:一种液压管路用加速度传感器夹具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管路用加速度传感器夹具,属于液压系统试验领域的测量技术领域。通过采用一套两半的衬套做为内层夹具,将六方柱形转换成圆柱形,使用内圆外方的外层夹具进行夹紧固定,再将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到外层夹具上。该实用新型适用于在液压软管两端头的外六方螺母段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外层夹具可以沿衬套构成的外圆柱面周向平滑旋转以调整传感器测量方向。

申请号:CN201420562940.5

申请日:2014/9/28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液压管路用加速度传感器夹具,其特征在于:由一套两半的衬套[1]做为内层夹具、带夹紧螺钉的一套两半外层夹具[2]组合成的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夹具,内层夹具组合后构成的形状为内侧六方形、外侧圆柱形,外层夹具组合后构成为内侧圆柱形装置,加速度传感器[4]固定于外层夹具上,内层夹具[1]的六方形内侧与管路部件的六方形特征[3]相配合;外层夹具[2]的圆柱形内侧与内层夹具[1]的圆柱形外侧相配合。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一种快速转换机构

标题:一种快速转换机构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转换机构,主要用于飞机环控系统发动机引气系统地面试验,包括加热器2、被试对象4和电磁阀7。加热器2安装在引气入口导管1和三通管3入口之间,被试对象4安装在三通管3出口一端与引气出口导管5之间,三通管3出口另一端通过连接导管6与电磁阀7相连,电磁阀7安装在连接导管6与排放导管8之间。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实现模拟飞机环控系统发动机引气的快速转换。

申请号:CN201420574501.6

申请日:2014/9/30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一种快速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器(2)、被试对象(4)和电磁阀(7),其中加热器(2)安装在引气入口导管(1)和三通管(3)入口之间,被试对象(4)安装在三通管(3)出口一端与引气出口导管(5)之间,三通管(3)出口另一端通过连接导管(6)与电磁阀(7)相连,电磁阀(7)安装在连接导管(6)与排放导管(8)之间;所述的高压引气自引气入口导管(1)进入加热器(2)加热,然后通过三通管(3),在电磁阀(7)关闭的情况下,高压引气进入被试对象(4),然后通过引气出口导管(5)排出,在电磁阀(7)打开的情况下,部分引气通过导管(6),自电磁阀(7)通过排放导管(8)排放掉,低压引气进入被试对象(4),从而完成高压引气和低压引气的快速转换。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