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转子出口气流角度的探针

标题:一种测量转子出口气流角度的探针

摘要: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量转子出口气流角度的探针。包括:方向测头(3)以及空气管(1)。方向测头(3)固定设置在叶片(2)前缘上,方向测头(3)中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位于方向测头(3)前部的开口方向不同;空气管(1)一端固定设置在方向测头(3)尾部的通孔中,另一端从叶片(2)的叶盆延伸到叶片(2)的叶冠处,并从叶冠穿出与压力传感器连接。本发明的测量转子出口气流角度的探针,在压气机试验过程中根据方向测头测得压力值,通过校准数据计算出气流角度,测量转子出口气流角度,评估转子叶片落后角,结构简单,利用压气机静子叶片作为探针支杆,强度大。

申请号:CN201810826189.8

申请日:2018/7/25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测量转子出口气流角度的探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方向测头(3),所述方向测头(3)固定设置在叶片(2)前缘上,所述方向测头(3)中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方向测头(3)前部的开口方向不同;
空气管(1),所述空气管(1)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方向测头(3)尾部的所述通孔中,另一端从所述叶片(2)的叶盆延伸到所述叶片(2)的叶冠处,并从所述叶冠穿出与压力传感器连接。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红外辐射测试仪器校准平台

标题:一种红外辐射测试仪器校准平台

摘要:本发明涉及红外辐射测试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外辐射测试仪器校准平台。包括:平台箱体(1)、三维位移机构、校准黑体、激光对准装置(2)以及水平仪(3)。该校准平台根据激光对准装置(2)上第一发射孔(101)以及第一接收孔(111)的相对位置判定仪器光路与目标轴线的同轴度;通过三维位移机构可以对仪器在平台内进行快速、高精度的定量移动和旋转;通过水平仪(3)和调节底脚(8)进行仪器安装平台水平度的调节。该发明能够准确调节并快速判定仪器光路与目标轴线的同轴度,可以显著提高红外辐射测试仪器的测试试验精度和测量成功率,缩短试验准备时间,在红外辐射测试仪器的测试试验中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申请号:CN201810758297.6

申请日:2018/7/11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红外辐射测试仪器校准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台箱体(1),所述平台箱体(1)底部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底脚(8),每个所述底脚(8)的下端配合安装有车轮(9);
三维位移机构,所述三维位移机构包括转动平台(4)、水平移动平台(5)、升降平台(7)以及电控单元(6),所述升降平台(7)安装在所述平台箱体(1)中,所述水平移动平台(5)安装在所述升降平台(7)上,所述转动平台(4)设置在所述水平移动平台(5)上,所述电控单元(6)能够控制所述转动平台(4)、所述水平移动平台(5)以及所述升降平台(7)运动;
校准黑体,所述校准黑体设置在所述转动平台(4)上;
激光对准装置(2),设置在所述校准黑体上,所述激光对准装置(2)包括第一安装盘(121)和第一强光激光器(131),所述第一安装盘(121)上设置有第一发射孔(101)以及第一接收孔(111),所述第一强光激光器(131)安装在第一安装座(141)上,所述第一强光激光器(131)发出的激光能够垂直通过所述第一发射孔(101);
水平仪(3),所述水平仪(3)安装在所述转动平台(4)上。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喷气式航空发动机及其调节方法

标题:一种喷气式航空发动机及其调节方法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喷气式航空发动机及其调节方法,该喷气式航空发动机包括风扇、可切换压气机、压气机,在风扇与压气机之间设置有可切换压气机,可切换压气机设置有可切换压气机涵道,在可切换压气机涵道的出口处以滑动方式设置有环形挡板;该调节方法包括通过调节可切换压气机涵道面积、进口导叶角度,压气机涵道面积,高低压涡轮的进口导叶角度,从而实现了在同一台发动机上兼顾高单位推力和低耗油率。

申请号:CN201810825184.3

申请日:2018/7/25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喷气式航空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式航空发动机包括风扇、可切换压气机、压气机,在所述风扇与所述压气机之间设置有可切换压气机,所述可切换压气机设置有可切换压气机涵道,在所述可切换压气机涵道的出口处以滑动方式设置有环形挡板。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大涵道比发动机放气活门开启角度测量组件

标题:一种大涵道比发动机放气活门开启角度测量组件

摘要: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放气活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涵道比发动机放气活门开启角度测量组件。包括测量架(1)以及测量杆(3)。所述测量架(1)固定设置在放气活门外侧的机匣(2)上,且所述测量架(1)与呈闭合状态的所述放气活门平行;所述测量杆(3)与所述测量架(1)螺纹连接,且所述测量杆(3)与所述测量架(1)垂直,当所述放气活门呈开启状态时,所述测量杆(3)的一端能够从所述测量架(1)延伸至所述放气活门上。本发明的大涵道比发动机放气活门开启角度测量组件,结构简单,能够实现放气活门开启角度的精确测量,该组件仅在测量时使用,可重复使用于多台发动机,降低成本。

申请号:CN201810790216.0

申请日:2018/7/18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大涵道比发动机放气活门开启角度测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架(1),所述测量架(1)固定设置在放气活门外侧的机匣(2)上,且所述测量架(1)与呈闭合状态的所述放气活门平行;
测量杆(3),所述测量杆(3)与所述测量架(1)螺纹连接,且所述测量杆(3)与所述测量架(1)垂直,当所述放气活门呈开启状态时,所述测量杆(3)的一端能够从所述测量架(1)延伸至所述放气活门上。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变循环发动机的压缩系统

标题:变循环发动机的压缩系统

摘要:本申请属于变循环发动机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循环发动机的压缩系统;压缩系统包括壳体;CDFS转子轴,其具有轴颈;CDFS转子;压气机二级转子;转接盘,将CDFS转子和第一级转子分别固定设置在轴颈两端;三排静子,第一静子和第二静子分别设置在CDFS转子的轴向两侧,第三静子设置在第一级转子与第二级转子之间;小涵道,开设在第二静子与压气机第一级转子之间的壳体上;阀门,用于控制小涵道出口面积的大小;第一驱动机构,用于控制阀门移动;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静子的静子叶片转动。本申请的变循环发动机的压缩系统,能够实现CDFS与压气机的气动匹配以及CDFS出口气流流量分配,进而改变发动机热力循环参数,实现变循环特征。

申请号:CN201811027595.4

申请日:2018/9/4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变循环发动机的压缩系统,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循环发动机的压缩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
核心机驱动风扇级转子轴(2),其轴向一端固定连接有沿径向向外凸出的呈环状的轴颈(21);
核心机驱动风扇级转子(3),其配置有第一转子叶片(31);
压气机转子,其包括沿轴向相互连接的压气机第一级转子(41)和压气机第二级转子(42),所述压气机第一级转子(41)和压气机第二级转子(43)均配置有第二转子叶片(43);
转接盘(5),用于将所述核心机驱动风扇级转子(2)和所述压气机第一级转子(41)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轴颈(21)的轴向两端;
第一静子(61)、第二静子(62)以及第三静子(63),均配置有静子叶片(64),所述第一静子(61)和第二静子(62)分别设置在所述核心机驱动风扇级转子(3)的轴向两侧,所述第三静子(63)设置在所述压气机第一级转子(41)与压气机第二级转子(42)之间;
所述变循环发动机的压缩系统还包括:
小涵道(7),呈环形腔体状,同轴开设在所述第二静子(62)与所述压气机第一级转子(41)之间的所述壳体(1)上;
阀门(71),呈环状,同轴设置在所述壳体(1)外部且位于所述小涵道(7)的出口处,所述阀门(71)配置成通过受控地移动,以控制所述小涵道(7)出口面积的大小;
第一驱动机构(8),设置在所述壳体(1)外部,且与所述阀门(71)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阀门(71)移动;
第二驱动机构(9),设置在所述壳体(1)外部,且与所述第一静子(61)的静子叶片(64)连接,用于受控地驱动所述第一静子(61)的静子叶片(64)绕其自身轴线转动。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轴向防冲击装置

标题:一种轴向防冲击装置

摘要:本申请属于发动机支撑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向防冲击装置,包括:转接体,顶部与发动机机匣连接;固定座,开设有方形通孔,所述固定座底部连接在台架基座上;球体环,开设有穿过球心的第一通孔,所述球体环转动卡滞在所述固定座的方形通孔内;摆动件,包括重锤与摆杆,所述摆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球体环的第一通孔并与所述转接体的底部铰接;其中,所述转接体到所述球体环的距离小于所述球体环到所述重锤的距离。本申请的轴向防冲击装置,结构简单,在有效吸收轴向冲击的同时,还可吸收热膨胀,平衡了轴向力与热应力,解决了应力集中的问题。

申请号:CN201810981693.5

申请日:2018/8/27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轴向防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接体(1),顶部与发动机机匣连接;
固定座(2),开设有方形通孔,所述固定座(2)底部连接在台架基座上;
球体环(3),开设有穿过球心的第一通孔,所述球体环(3)转动卡滞在所述固定座(2)的方形通孔内;
摆动件(4),包括重锤与摆杆,所述摆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球体环(3)的第一通孔并与所述转接体(1)的底部铰接;
其中,所述转接体(1)到所述球体环(3)的距离小于所述球体环(3)到所述重锤的距离。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基于UG的空心静子叶片造型方法

标题:一种基于UG的空心静子叶片造型方法

摘要: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静子叶片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UG的空心静子叶片造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空腔边界获得第一平面曲线;对第一平面曲线进行拉伸处理,得到第一曲面;根据空腔转接圆弧面与空腔型面的切线在主视图上的投影,获取第二平面曲线;对第二平面曲线进行拉伸处理,得到第二曲面;通过中截面与第一曲面相交,得到一条外包络线;通过叶片的空腔内型面与第二曲面相交,得到两条内包络线;形成空心静子叶片的空腔形体,最终得到空心静子叶片模型。本发明的基于UG的空心静子叶片造型方法,通过三条边界曲线,确定空腔形式,简化了空心静子叶片的建模流程,造型方便,无需采用补片操作,即可完成复杂空腔边界变倒圆过程。

申请号:CN201810832295.7

申请日:2018/7/26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基于UG的空心静子叶片造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空心静子叶片的空腔边界,获取所述空腔边界在平行于叶型中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作为封闭的第一平面曲线;
步骤二、对所述第一平面曲线进行拉伸处理,得到第一曲面;
步骤三、获取所述空心静子叶片空腔四周的转接圆弧面与空腔型面的切线在平行于叶型中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作为封闭的第二平面曲线;
步骤四、对所述第二平面曲线进行拉伸处理,得到第二曲面;
步骤五、根据所述空心静子叶片的叶型中点连线,获得中截面,通过所述中截面与所述第一曲面相交,得到一条外包络线;
步骤六、通过所述空心静子叶片的空腔内型面与所述第二曲面相交,得到两条对称分布的内包络线;
步骤七、根据一条所述外包络线和两条所述内包络线,形成所述空心静子叶片的空腔形体,再将所述空腔形体与原空心静子叶片进行布尔运算得到空心静子叶片模型。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发动机全静子支点动刚度试验激振力加载装置

标题:一种发动机全静子支点动刚度试验激振力加载装置

摘要: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全静子支点动刚度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全静子支点动刚度试验激振力加载装置。包括:台架(3)、圆筒、螺杆、电主轴(9)以及激励组件(10)。本发明的发动机全静子支点动刚度试验激振力加载装置,通过电主轴(9)带动偏心质量产生的激振力随着电主轴(9)转速的提高而增大,相比传统方法激振力不断减小相比,有明显优势;激振力施加位置灵活,可以调节位置,为试验件上各个位置支点进行加载;连接上采用间隙配合,不会传递横向力,不会引起试验装置的明显振动。

申请号:CN201810756835.8

申请日:2018/7/11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全静子支点动刚度试验激振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台架(3),所述台架(3)上设置有固定圆环(6);
圆筒,包括定位圆筒(1)和试验上圆筒(7),所述定位圆筒(1)通过所述固定圆环(6)安装在所述台架(3)上,所述试验上圆筒(7)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圆筒(1)连接;
螺杆,包括第一螺杆(2)和第二螺杆(5),所述第一螺杆(2)和所述第二螺杆(5)与所述定位圆筒(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螺杆(2)与所述第二螺杆(5)通过转阶段(4)连接;
电主轴(9),安装在所述试验上圆筒(7)的另一端;
激励组件(10),安装在所述电主轴(9)上远离所述试验上圆筒(7)的一端。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气冷总温受感部测头

标题:一种气冷总温受感部测头

摘要: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高温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冷总温受感部测头,包括热电偶、整流罩、保护管、锁紧螺母、杯形座以及压帽。在工作时,除了一部分冷气继续从受感部主体向外排出用以冷却外,另一部分冷气从杯形座的退刀槽的第一排气孔进入到总温受感部测头的内部,经退刀槽形成的环路,沿保护管上的条形通槽形成的冷气流路流动,实现了对总温受感部测头内核的冷却;从法兰的通气孔排出受感部主体的冷气,被压帽笼住后,大部分再由压帽斜坡段的通孔排出,实现了对压帽冷却的作用,小部分冷气通过锁紧螺母上的方形槽对保护管的条形通槽内的冷气进行补充,汇合后从条形通槽另一端冲出。对受感部测头进行有效冷却,提高使用寿命。

申请号:CN201811187177.1

申请日:2018/10/12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气冷总温受感部测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热电偶(1)、整流罩(2)、保护管(3)、锁紧螺母(4)、杯形座(5)以及压帽(6),其中,杯形座(5)与受感部主体固连,整流罩(2)的内部设置有双孔结构,所述双孔结构中设置有热电偶(1),所述整流罩(2)的外侧设置有保护管(3),所述保护管(3)通过锁紧螺母(4)安装在所述杯形座(5)中,压帽(6)穿过所述保护管(3)与受感部主体固连,对所述锁紧螺母(4)进行固定;
所述杯形座(5)上开设有第一排气孔(55),所述保护管(3)的管壁沿轴线方向开设有条形通槽(33),受感部主体中的冷却气体能够从所述排气孔(55)流入所述条形通槽(33)的一端,并从所述条形通槽(33)的另一端排出。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

一种气冷总温受感部尾附组件

标题:一种气冷总温受感部尾附组件

摘要:本申请属于航空发动机高温测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冷总温受感部尾附组件。包括:封堵、接管、圆台、压盖以及补偿线。本申请的气冷总温受感部尾附组件,在热电偶与补偿线转接处,防波套与玻璃丝套分开固定与以往防波套和玻璃丝套共同浸胶粘接相比,简化了工艺流程,省去了在狭小空间二次胶封的错层操作,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因防波套与热电偶或补偿线短接而造成的绝缘失效,消除了受感部故障隐患;防波套楔形挤压的固定方式与以往单纯的压紧和粘接相比不易松脱,更加牢固耐用,防波套与受感部壳体直连,做到了屏蔽层连续,同时还有助于防波套直接承力,避免了补偿线与偶丝的连接处因受力拉伤而导致尾线断路,提高了尾附及受感部的可靠性。

申请号:CN201811187176.7

申请日:2018/10/12

申请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首项权利要求:1.一种气冷总温受感部尾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封堵(1),所述封堵(1)与受感部主体固接,所述封堵(1)的中心设置有通孔;
接管(2),所述接管(2)的一端与所述封堵(1)固连,另一端设置为内锥口;
圆台(4),所述圆台(4)呈锥形环状结构,通过外锥面与接管(2)的内锥口配合安装,所述圆台(4)设置有内孔(41);
压盖(5),所述压盖(5)通过盖底(51)与所述接管(2)固连,所述压盖(5)内部设置有阶梯通孔(52);
补偿线(6),所述补偿线(6)与由封堵(1)的通孔引出的受感部主体热电偶连接,所述补偿线(6)依次穿过所述接管(2)、所述圆台(4)的内孔(41)以及所述压盖(5)。

专利类型:发明申请